故事首页 > 警事 > 故事
那些撒落的名字就像天边的流星(一)
2018-04-17 14:56 | 来源:28365365.com网站 | 作者:孙雅琼 俎建业
  岁月静好,因有人负重前行,和平年代,公安机关是流血最多牺牲最大的群体。据统计,新中国成立以来,全省有877名公安民警英勇牺牲,其中89名被批准为革命烈士,4000多名民警因公负伤致残。仅2017年,全省就有25名民警因公牺牲。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,刺痛了多少人的心。每个家庭都有关于幸福的梦想,然而,为了一份对“平安”的追求,我们的战友,义无反顾地牺牲了自己,用忠诚与信念,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城墙,守望着每一个家庭的平安。 在清明节之际,让我们再次缅怀这些因公牺牲的公安民警,追忆他们离开时或壮烈、或坚毅、或安静的背影,感谢他们为守护百姓平安和捍卫信仰而付出的所有。 他手里案件从没断过,经常掂着卷宗看   王清华,原漯河市公安局召陵分局案侦大队民警。2017年4月14日2时许,正在加班办案的王清华突发心肌梗塞,抢救无效牺牲,年仅40岁。    在同事们眼里,王清华是位办案“好手”,也是位“拼命三郎”,他手里案件从没断过,经常见他掂着卷宗。   王清华牺牲前仍在阅看案卷,倒下那一刻案卷就散落在他的身旁。为了那个案子,他熬了几天几夜了,当时证据链已经基本查证,嫌疑人行踪已经排查清楚,这是一起系列诈骗案件,案值有数百万元。这是王清华生前未结的案件,能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是他的心愿。漯河市公安局召陵分局案件侦办大队大队长杨现锋曾发誓,要完成他的心愿。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,这起系列诈骗案件终于侦破,嫌疑人全部落网。杨现锋说:“对清华最好的怀念和安慰,就是以更顽强的精力投入工作,实现他未尽的夙愿,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战果告慰和缅怀战友的英灵。” “勇猛”是王清华留给同事最深的印象之一。熟悉王清华的同事都说,王清华对工作认真负责,英勇果断,无论摸排线索,还是缉捕罪犯,他总是冲锋在前、迎难而上。2005年,我省发生一起重大案件,犯罪嫌疑人胡某随身携带自制炸药包和手枪潜逃。接到协查通报后,王清华和同事赴辖区展开排查。当摸排到某出租房屋时,王清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胡某,他灵机一动,假装查户口。敲开房门后,王清华暗示同事和胡某交流转移其视线,自己则从侧后方迂回,绕到胡某身后将其扑倒擒获。随后,民警们从胡某身上搜出了绑着的自制炸药包和腰里别着的仿制手枪。 “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。但面对这种危险,清华从没怕过。”说起自己的老搭档,民警王进杰脸上满是佩服。 王清华的勇猛事迹,同事们记忆犹新。王清华曾蹲守数月,破获漯河市首例输油管道盗油案。2014年,王清华深入虎穴秘密摸排,经过一个多月侦查,与贩毒分子斗智斗勇,出色侦破一起重大贩毒案件。押送犯罪嫌疑人是一项又苦又累的活,但王清华不怕苦、不怕累,他曾先后远赴新疆、四川、江苏等地,押送落网犯罪嫌疑人,行程数十万公里。 唯有平安,才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邰永刚,原南阳市公安局高新派出所案件侦办大队大队长。2017年2月9日,邰永刚主持完最后一次案情分析会后,因心脏病突发,倒在了工作岗位上,后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7日与世长辞,年仅48岁。    再次走进邰永刚的家,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,只是少了邰永刚的物品,让略显空荡的屋里多了几丝哀伤。虽然邰永刚已经走了一年多了,但每次想起来,都让人有种抹不去的伤痛。 2016年春节,平时忙的都不着家的邰永刚,却破天荒买回来春联,还自己亲手贴上,妻子刘晓君当时还开玩笑说:“今年咋回事,知道回归家庭了”,邰永刚当时笑着说,“那是,看着吧,以后我会越来越好。”没想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。 忙,是妻子对邰永刚最深的印象。妻子刘晓君说:“不光是永刚,他的同事也都非常忙碌,早出晚归是常事,周末节假日都没完没了。刚嫁给他时,我还不理解,后来,我发现他身边的同事都是这么‘不顾家’,也就慢慢地理解他了。” 2016年9月20日半夜,邰永刚的辖区发生了一起命案,当时全家都睡下了,邰永刚接到电话立即返回了单位。刘晓君听到是命案后怎么也睡不着,心一直揪着,第二天,听群众说嫌疑人逃跑时还带着刀子,刘晓君的心更是提到嗓子眼,但是她不敢给他打电话,怕影响他工作。一直到晚上邰永刚回家,刘晓君这才松了一口气。 “生活中谁没有遇到点难处,我作为队长,更应该为他们排忧解难。”这是邰永刚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16年10月的一个周末,永刚答应带妻子和儿子去登山,可是正当他们收拾东西时,他接了一个电话就走了。原来辖区发生一起考试作弊现象,当时值班民警刚从部队转业回来,没有工作经验,所以邰永刚主动去帮忙,一忙又是一个周末。邰永刚一直这样,为了工作却经常忽略自己的小家。   邰永刚从警28年,生前先后担任派出所民警、法制室主任、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、侦办大队大队长等职务,先后荣立了四次三等功,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,但邰永刚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,只是记在他头上而已。   她以身作则   是全所的学习标杆      魏海玲,原商丘市看守所女子监区管教民警。2017年2月13日,在与肝癌顽强抗争后,带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眷恋,带着对监室“姐妹”的万分不舍,她离开了,年仅46岁。        “只要还能坚持,我就要在监管岗位上坚守到最后一刻。”这是魏海玲生前的铮铮誓言。   1990年3月,魏海玲放弃了相对规律的机关部门工作,来到商丘市看守所女子监区,成为一名管教民警。     魏海玲一步步从监管工作的“外行”成长为“业务能手”。长期超负荷工作透支了她的身体——高血压、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缠身,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。家人心疼魏海玲,多次劝她调离岗位,但她却说:“这份工作更适合我。”     2016年6月初,魏海玲的体重一下子下降了二三十斤,这引起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担心。在所长李飞的“强制命令”下,魏海玲才同意回家休息。岂料,刚休息没两天的魏海玲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。第二天,同事们看到她脸色煞白,走路摇摇晃晃,连忙将她送进医院。经医院检查,魏海玲被诊断为肝癌晚期。     “我们这几个监管新兵都是魏大姐带出来的。她既是我们生活上的好大姐,也是我们工作上的导师。”管教民警陈颖说。     2012年3月,陈颖从基层派出所调到看守所工作,刚开始接触监管业务感觉有点无所适从。魏海玲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在押人员的思想工作,并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于她,使陈颖很快适应了工作岗位,并一步步成长为看守所的业务能手。     “魏海玲是全所民警的工作标杆,大家打心眼儿里敬佩她。”副所长夏业春说出了管教民警们的心声。2015年,该所接收了几名患有艾滋病的在押人员,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管教经验,大部分管教民警束手无策。这时,魏海玲主动请缨:“交给我吧,毕竟我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啦。”就这样,魏海玲主动走进监室,一步步打开了在押人员的心结,她们的心态从对抗到配合,最后和魏海玲成了无话不说的“姐妹”。   魏海玲管理的3个监室固定有60余名在押人员,每天还有“进进出出”的。但每个在押人员的入所时间、家庭情况、思想状况、开庭时间等,她都了如指掌。患病在押人员的药几点吃、怎么吃,她总能提醒到位,而她自己该吃的药、自己家中该办的事,她却忘了一次又一次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